在这个热情如火的夏季,由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妇产科在线协办的北大医学妇科肿瘤高峰论坛于2019年6月23日在北京圆满落幕。在今日的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分会场中,众专家就“宫颈癌与微创”、“宫颈癌治疗焦点”、“宫颈病变治疗焦点”三大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与交流。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来欣赏该会场的精彩内容吧~
【学术报告】
王世军教授:宫颈癌根治术腹腔镜比开腹预后差,你信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世军教授表示,微创手术不仅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机率,还降低了治疗成本;肿瘤直径≥2cm的IB1期宫颈癌微创手术与OS缩短显著相关。结合指南及新英格兰杂志文献分析,王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微创手术的一些思考:CO2气腹对肿瘤细胞播散的影响;举宫器的使用;阴道离断的方式;能量器械的应用。最后,针对于临床医生是否放弃宫颈癌微创手术这一术式,王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几点看法:1.做自己擅长的部分;2.严控手术适应症;3.严格手术质量控制;4.严格遵守无瘤原则;5.注意举宫器的使用;6.阴道离断方式的改进。
王建六教授: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何去何从?
LACC和3项回顾性研究均显示,IB1期腹腔镜手术不利于生存,特别是无进展生存期。对于如何选择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疑惑与看法:科技发展总是螺旋上升,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回顾总结相关资料,开展前瞻性随机研究,还需做到既关注,又有定力,既改变,还要有思考。最后,针对手术适应症、举宫问题、气腹问题、阴道闭合情况、无瘤观念等影响因素,王教授总结道: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并未深秋,腹腔镜宫颈癌手术技术还需完善。
凌斌教授:如何理解目前关于宫颈癌的临床证据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凌斌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病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是传染性疾病的诊治思维;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手术切缘的判断,确定手术范围、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估是精准治疗的关键所在;宫颈癌手术治疗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腹腔镜的应用与否,而是手术切除之度。此外,凌教授还讲到,对于难以生育的患者,因其临床价值远不止单一指标,行宫颈广泛切除术时易受到质疑;如果可以站在未来看现在,我们会发现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这些宫颈癌的经典治疗方式虽是错误的,但在特定的时期却是必需的。
康山教授: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适应症探索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康山教为大家分享的学术讲座为“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适应症探索”。康教授首先介绍了宫颈癌手术发展史、腹腔镜宫颈癌手术的发展历程及国外多项队列研究分析结果,指出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IA2或IB1期宫颈癌患者中,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存活时间短,并且不清楚这种对生存的不利影响原因。随后,结合精彩的手术视频演示,康教授从举宫、阴道未封闭切割、淋巴结暴露、气腹、手术技巧等方面对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宫颈癌手术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向参会学员们充分展示了能量器械的强大游离功能。
王永军教授:宫颈癌“变与辨”——“自信”与“自恋”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王永军教授在授课中首先强调了手术过程中贯彻恶性肿瘤的三大原则:不切割、整体切除、无瘤。随后,结合2018年FIGO微浸润、早期浸润癌、浸润癌不同时期的处理方法推荐,王教授表示在没有中国数据或更多数据之前,大家需要静心的期待多中心、大样本、设计严谨、随机对照研究证据;可以迷恋自己的理念,但不能迷恋自己的经验,更不要过分迷恋自己的手术技能;在没有充分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一切之辨都是独白;腹腔镜宫颈癌手术原因不明且存在争议,为了患者安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能停就停;若非要选择此术式,建议最好选择在Ia1、Ia2、Ib1小于2cm或锥切术后。
姚德生教授:ICG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结合大量手术视频演示,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姚德生教授不仅介绍了吲哚菁绿的定义、优点、缺点,还从ICG在前哨淋巴结探查、腹膜后淋巴结示踪、保留子宫动脉输尿管分支手术、淋巴结造影和淋巴瘘手术中的应用与全系膜子宫切除术、内异症、输尿管漏部位的寻找等方面对吲哚菁绿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情况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其中,吲哚菁绿在腹膜后淋巴结示踪中将腹膜后淋巴结绘图,可明确要切除的淋巴结;切除相关需要切除的淋巴结,可保证淋巴结的彻底性;保留与原发肿瘤引流无关的淋巴结,可避免过度切除。
张正茂教授: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淋巴转移中的应用
结合宫颈癌SLN的争议及本院相关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正茂教授在讲座中讲到,SLN活检与系统LN切除相比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推动了包括SLN活检在宫颈癌的无手术发病率方法的研究进展;无论肿瘤直接大小(>2cm/>4cm),SLN均可获得较高的检出率;SLN的假阴性率较低;术中评估避免了多重治疗;病理超分期可以发现微小转移,为评估预后提供了帮助。另外,在前瞻性的证实SLN的安全性的临床实验结果出来之前,建议对IB1-IB2-IIA1期宫颈癌患者采用SLN联合盆腔淋巴结切除。
万小平教授:术前和术中预测子宫内膜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万小平教授首先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标准与缺点,强调标准化治疗、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标准,后腹膜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内膜癌预后判定价值重大。随后,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本院处理方法,万教授总结道:内膜癌是否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仍然存在争议;术前各种预测方法目前都存在相应的诊断缺陷;术中前哨淋巴结绘图对低危内膜癌有预测价值;从分子层面寻找恰当的预测指标具有研究潜质。
王玉东教授: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几个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玉东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对于宫颈癌灶最大经线>2cm,建议先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确定淋巴结阴性后再行新辅助化疗,然后进行RT;预防宫颈扩张和胎膜早破,需在妊娠前或孕早期进行;对于是否在RT术后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目前还缺乏共识;宫颈RT术后妊娠间隔时间少于12个月的患者,自然流产风险显著增高;建议宫颈RT术后的妊娠时间间隔为1年,迫切要求生育者以术后6个月为宜。最后,王教授表示,设备、技能、自信、团队是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关键所在。
李斌教授:宫颈癌手术的新分型与规范化
“手术做不做?怎么做?微创要不要?如何规范?”带着这几个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斌教授开始了今天的授课内容。他表示,手术做不做,需多重考虑,可灵活机动,但针对宫颈肿瘤形成溃疡、子宫活动度差、宫旁结节缩短、宫腔积液、输尿管积水等特殊情况,术者应守住底线。随后,李教授还介绍了宫颈癌根治术的里程碑Q-M分型,指出子宫标本不仅需要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分别测量切除宽度和切缘距离,还需记录入路和技术类型,并强调指征、范围、技术是宫颈癌手术的规范化标准。
赵丹教授:宫颈癌改良C1型手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
宫颈癌根治术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74年Priver分型的提出至今四十多年,被Q-M分型所取代也是大势所趋。Q-M新分型不仅充分体现了“淡化韧带、强调结构、精细解剖、量体裁衣”这一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新理念,还将子宫根治性切除方式及淋巴结处理方式进行了分别描述。随后,结合多图像展示,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赵丹教授简要介绍了神经平面保留的C1型手术、宫旁淋巴结单独切除、宫旁低能量处理技术等改良术式,并概括了改良后的术式特点:整体保留神经、保证根治性、减少热损伤。
林蓓教授:宫颈切除术治疗绝经后宫颈高级别病变的临床价值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林蓓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子宫颈切除术与宫颈锥切术相比,保证了足够的手术范围、提高了治愈率;与全子宫切除术相比,缩小了手术范围,减少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降低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同时还保留了绝经患者的生殖器官、保留生育期患者的生育功能等。随后,结合本院临床研究结果分析,林教授总结道:宫颈病变的诊治作为宫颈癌二级预防策略,至关重要;锥切在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及镜下浸润癌诊断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围绝经期女性宫颈及阴道萎缩锥切困难,采用宫颈(部分)切除的方法完成手术,效果满意,避免了术后浸润癌的发生,值得推广。
王悦教授:宫颈锥切术中及术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悦教授主要从锥切的手术指征、禁忌症、方式选择、术中注意事项、常见问题、术后随访及锥切对生育和妊娠的影响等方面详细讲解了锥切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她表示,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并诊断早期宫颈癌是锥切的目的,其指征需建立在阴道镜活检病理的基础上。术前HPV感染亚型、宫颈病变级别、病变累及腺体、手术方式、年龄是影响HPV转归的重要因素;对于无生育要求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考虑切除子宫。另外,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LEEP治疗HSIL对生育能力并无影响。
【主持风采】
【现场花絮】
声明:本文为中国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