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亲密无间,太早了


“14岁一胎,16岁生二胎”,这些活生生的新闻背后隐藏的不仅是过早的性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发育、感情生活认知的扭曲,也是对女性生殖系统难以弥补的伤害。


谈之色变的宫颈癌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年轻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已经上升到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第二位。根据WHO的数据,全球每年有新增病例53万,约25万女性因子宫颈癌死亡,发展中国家占据了80%。在中国,每年新增的宫颈癌病例约14万,死亡病例约3.7万。35岁以下的患者占据了34%。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在我国,约98%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所引起。有文献指出[1],初次性生活年龄是HPV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


如何理解过早性行为,

它与宫颈癌有怎样的关系?


第九版妇产科学中提到初次性行为<16岁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与初次性交年龄为21岁或以上女性相比,初次性交年龄为17-20岁的女性发生宫颈癌的风险为前者的1.5倍,初次性交年龄小于17岁的女性的风险约为前者的2倍[2],2021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提到了宫颈癌的高危对象包括性生活过早者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因此,过早的性行为明显增加了宫颈癌的患病风险。


过早性行为为何易导致宫颈癌?


(1)宫颈组织的损伤:《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5.9岁。女性的生殖器官完全发育成熟,一般在17-18岁左右,个体差异一般相差不过2-3岁。过早的“第一次”对于女性的生殖系统是一次挑战。尚未发育成熟的宫颈组织,对外界致癌物质敏感,抵抗力较弱,宫颈(尤其是宫颈转化区)长期受到刺激或感染而发生一连串的炎症反应,也增加了HPV的感染风险。


(2)阴道炎的易感性:未成年人的生殖道尚未发育成熟,过早的性行为易造成阴道损伤,阴道粘膜免疫屏障被打破,阴道微环境失衡,诱发多种阴道炎症,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多种阴道炎,如TV、BV等均会增加HPV的易感性,提高了HPV持续感染的风险,促进了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3)性传播疾病(STD)的高发:2020年世界避孕日中国调研报告显示,40%的年轻人初次性行为发生在19岁以前,15至19岁的人群中,逾七成曾有过无保护性行为。这大大增加了STD的发生,如HIV感染的女性由于免疫功能障碍,清除HPV能力低下,使蠢蠢欲动的HPV更有了可趁之机;单纯疱疹病毒,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者会降低机体对HPV的清除率,增加了HPV的感染风险。


宫颈癌该如何有效预防?


(1)宫颈筛查:规范的体检可以把宫颈癌扼杀在萌芽状态。美国癌症协会(ACS)在2020年7月30日更新了宫颈癌筛查建议,具体建议和筛查策略如下表:



(2)接种HPV疫苗:发达国家由于HPV疫苗的使用,宫颈癌发病率缓慢下降。接种HPV疫苗最好在首次性行为前,建议男性也接种。中华预防医学会《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建议,中国HPV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为13-15岁女孩。2019加拿大免疫指南指出:在性行为开始后进行HPV疫苗接种也是有益的。即使感染了HPV,适龄范围的女性接种HPV疫苗,也能预防持续性HPV感染。我国目前的HPV疫苗主要有二价、四价和九价,具体接种要求如下表:



当然HPV疫苗并不能让女性100%获益,接种疫苗后宫颈筛查应照常进行。


除了定期的宫颈筛查,接种HPV疫苗,安全健康的性行为,不吸烟,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增强体质也能有效预防宫颈癌。


2020年11月17日,WHO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策略》,到2030年目标实现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的接种。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现在付诸行动迫在眉睫。而对青少年性知识的普及和安全性行为、生殖健康的教育也刻不容缓,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及管理,最大程度的遏制过早性行为的发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陶萍萍,张国荣,卞美璐等,女性生殖道21种亚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性行为、孕产史、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8,9(1):20-23;

[2]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s for squamous cell 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a meta-analysis[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4)90,1787-1791